按照習俗,中國人要在清明節或先人生日、忌日等重要日子到先人墓地,將酒食果品供祭在親人墓前,燒紙錢祭奠,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新枝插在墳上,然后叩頭行禮。 但對先人的祭奠活動也為迷信活動和鋪張浪費提供了理由。據調查,每年北京市居民用于清明祭奠、掃墓的花費近1億元;哈爾濱市民清明節平均每家燒掉50元。此外,野外燒紙、燃放鞭炮祭祖也造成火災隱患和環境污染。 中國最早的網上紀念館興起于上世紀90年代末,但由于當時計算機技術不成熟、網絡帶寬不夠、網民數目少、用戶硬件差等原因,發展比較緩慢。 民政部2004年發文曾提出,要倡導和鼓勵互聯網上祭掃等形式,營造文明祭奠的社會氛圍。此后,各地殯儀館很多都建立了網上祭奠場所,在為人們提供網絡祭奠場所的同時也收取一定的費用。但這些網上紀念館規模都不大。 近年來,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發展,網上祭奠發展迅速。目前,國內有大約30家網上祭奠網站。 “無盡的愛紀念網”創辦人之一陳蕗介紹,網絡祭奠的好處是可以突破時空的阻隔,實現全天候、全球化的緬懷、祭掃,隨時隨地對先人表示敬意和孝心。同時,網絡祭掃還是一種環保、安全、節約的祭奠方式,可以避免鋪張浪費和環境污染。 “無盡的愛紀念網”正在建設英文和繁體中文版,以滿足已故海外華人的落葉歸根夙愿。用戶可以在這個虛擬空間里選擇先人的原籍省份的墓園進行祭奠。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認為網絡能像真實祭奠一樣表達人們對先人的哀思。有網友認為,網絡拜祭形式不夠嚴肅,掃墓的意義在于親眼看看親人安息的地方,如果條件不允許,寧愿在心里默默懷念。 |